Home Issues Past Issues MCS 1995 Issue 3 第二章 项目的组织与人员
第二章 项目的组织与人员
  本章通过介绍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与研究人员的背景、结构及优势,来说明本项目的可信性、可行性及权威性。
    本总体研究计划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社会研究工程,它将聚集数百名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大陆)的著名大学、研究机构、政府政策研究部门的优秀社会科学人才,全面、系统地研究世纪之交中国大陆制度转型的各种问题,并提出治国方略及中华振兴总体研究规划。这一特大型研究项目的研究人员之最显著特点是高层次、多学科及学贯中西,其中近三分之一是在中国大陆的学者专家。通过本总体研究项目的部署与实施,希望达到吸引、发现、培养和聚集一流人才的目的,为当今世界上中国的一流学者、人才提供施展抱负、贡献才学和重建中华的学术舞台。 

    面对新世纪的来临、制度的转变、社会的剧烈变革,面对中国何去何从的巨大困境,世人应当关心和帮助解决中国制度转型中的各种问题、并提供各种对策。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发现和聚集研究中国问题的各方面将才,也需要组织和培养经国济世的帅才。在中国,尽管现在主要是由留学苏联东欧的技术官僚主导政局,但毫无疑问,在不久的将来,留学欧美的学人将会在各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本研究项目的实施与完成不仅将促进中国社会变革的良性演进,也有助于聚积人才、发现人才,促使全世界关心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共同为世纪之交的中国寻找出路,解决难题。 

2.1 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简介 

    本节介绍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的结构与功能,项目研究人员的特点与优势,以及中心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从而说明中心承担这一超大型研究项目的能力与权威性。 

    中国的走向对亚洲乃至于世界的格局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本著“聚集优秀人才、研究治国方略、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自1990年成立以来,会聚了一大批海内外研究中国问题的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知名学者专家,为中国大陆的制度变迁、学术创新、人才交流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取得了巨大成绩,已成为国际上深具影响力的研究中国问题的学术机构和重要思想库。 

    当代中国研究中心(Center for Modern China)在美国注册,是一个非政治性、非盈利性的学术与政策研究机构,旨在聚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智慧,以“自由、求实、科学、创新、合作”之精神,全方位研究当代中国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中心的研究方向与内容,既包括实实在在、具体的政策问题,也包括中国改革转型及未来发展的理论问题;既注重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重大的现实制度政策问题,也强调文化、教育、宗教、民族等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长程性问题;既关心中国本身的发展问题,也重视中国与亚洲、中国与欧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问题的研究。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注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为基础,全面、系统而又深入地研究可供选择的治国方略,为推进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言论自由化和社会多元化,作出切实的贡献。 

2.1.1 人员组织与独特优势 

    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的最大特点在于聚集了一批热心推进中国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学贯中西的多学科人才和中国问题专家。中心现有研究员三百余人,分布于世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研究领域或专长涵盖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分支。中心还在各主要国家设立了分部或联络员,与三百多个学术组织以及近两千名学者建立了学术联系。 

    中心建立了一套上下畅通、高效运作的组织机构。中心设有董事会、执行局、学术顾问委员会、研究与发展委员会和十大研究学部,各司其职、责权分明。中心董事会由九位世界著名学者组成,他们是丘宏达、余英时(学术顾问委员会主任)、沈君山、古梅(M. Goldman)、陈一谘(副董事长)、许倬云、费景汉(董事长)、黎安友(A. Nathan)和苏绍智。执行局主席为陈一谘,副主席为程晓农、宦国仓。研究与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为田国强,副主任委员兼项目主任为洪朝辉。 

    研究人才的协作组织有效地保证了中心各项研究工作的拓展,强化了研究员之间的有机藕合,同时促进了他们自身水平的提高。 

    中心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出生、成长于中国,在大陆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影响力,和大陆各阶层有着广泛的联系。许多成员参与过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改革的政策制定甚至于重大决策,对中国的改革和制度的变迁作出过较大贡献,是著名于国际的中国改革家。如中心执行局主席陈一谘教授曾担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治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对推动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特别是农村经济改革,作出过重大贡献。中心绝大多数研究人员在海外系统地接受了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的完整训练,大多取得了社会科学博士学位,并在西方各大国的大学与研究机构任教任职。不少人在学术研究中取得了独到的成就,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科学界公认的一流专家、学者和教授,是旅居海外学者中的佼佼者。由于这些研究人员在国内外的双重经历,他们既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又了解现代西方社会制度的运转,并熟练地掌握了现代社会科学的系统理论、研究手段与前沿动态,使他们在中国问题的研究上有着独特的比较优势,成为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大陆)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学、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广泛注重的中国问题专家。 

    中心还吸引了世界各地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人才。中心研究人员的素质、他们对中国问题的敏感和关注、以及他们在语言、资讯、社会联系等方面的优势,使得中心要比西方国家或中国的政策研究机构拥有更多的独特的优势,来组织承担大型而又综合性的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项目和课题。象中国制度转型和社会变革这一综合性、立体型的超大型课题,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教育、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研究,需要同时集中多个学科的学者、专家合作进行。中心在研究大型的、综合性的现代中国问题方面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中心所聚集的新一代最优秀人才,以其独特的背景已成为研究中国问题的一流专家,对当代中国问题的研究和决策以及中国的制度转型有很大的影响力。不难预计,今后这批专家学者将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上层决策领域中逐渐起到主导作用。 

2.1.2 项目实施与研究成果 

    研究项目的部署实施是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工作的重心。以“人才为根本,项目为核心”是中心工作的指导方针。中心所有项目皆紧密结合中国现实,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战略价值,更有切合中国改革实际的操作性设计和建议。 

    自中心成立以来到1994年12月,中心已批准实施研究项目一百一十多个,举办各种学术与形势分析国际研讨会二十三次,在世界各地举行报告会五百余场,接受各国著名媒体采访五百余次,资助联络站、沙龙、读书会十五处,赴大陆和苏联东欧考察一百余人次。中心分别以中英文出版发行两种关于中国问题的学术与政策研究期刊,累计已达61期;组织或资助出版专著与文集十八种、普及丛书三十一种。普及丛书中,仅《市场经济学普及丛书》一套十四种在中国大陆三个月的发行中即售出40余万册,获“94年中国图书奖”大奖;《政治学普及丛书》一套十二种正在大陆印刷;《现代法学丛书》和《社会学普及丛书》也正在编写中,明后年将在大陆出版。 

    中心现有的在全世界发行的两个正式期刊是双月中文期刊《当代中国研究》和一年三期的英文期刊《当代中国》。它们发表高水准的有关中国问题研究的文章。这些出版物在中国大陆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受到广泛的欢迎和重视。大陆有近千所大学、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收阅这些期刊,作为他们研究和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资料。许多大陆和海外的学者来信,称赞中心的刊物“无论深度和广度都是最高水平的”,“实是政府及跨国公司高层决策人员的绝佳参考资料”。 

    中心编辑出版的十八种中英文专著与文集包括:陈一谘着,《中国:十年改革与八九民运》(1990年);陈一谘、于大海主编,《中国的改革与发展》(1991年);陈奎德主编,《中国当代文化变迁》(1991年);周雪光主编,《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1992);赵玉琪、文贯中主编,《台湾的启示》(1993年);李少民、周阳山主编,《中国大陆的发展与台湾经验》(1993年);文贯中主编,《中国当代土地制度》(1993年);季卫东着,《论程序》(1993年);华生等着,《中国:从革命到改良》(英文版,1993年);李少民主编,《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第一卷,1993年);林长盛主编,《解放军与中国政治》(1994);吴国光主编,《国家、市场与社会》(1994年);郑永年、吴国光着,《论中央--地方关系》(1994);赵穗生主编,《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第二卷、第三卷,1994年);李可柔(Carol Lee Hamrin)、赵穗生主编,《中共决策过程》(英文版,1995年);吴国光、李亚虹主编,《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第四卷、第五卷,1995年)。这些专著与文集出版以后,受到海内外著名学者和研究机构的热烈欢迎。 

2.1.3 大陆交流与国际影响 

    中国大陆的制度转型与进步始终是中心关心的重点;开启大陆民智,介绍西方前沿信息,加强中心与大陆各界的联系更是中心努力的方向。 

    中心出版物自1991年起即大批寄赠大陆。现中英文刊物每期寄赠大陆政府和学术各部门一千五百余户,一百多个大陆名牌大学和著名研究机构来函要求建立长期的刊物交换关系。近两年,中心还委派近五十位学者回大陆考察访问,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与同行讨论各种问题。在大陆出版介绍现代西方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普及丛书,启蒙大陆民众,并帮助他们客观了解市场经济和现代西方社会,是中心几年来坚持进行的一项基本工作。 

    中心的迅速壮大还表现在它日渐举足轻重的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许多国际知名机构不仅把中心视为研究中国改革和政策的重要机构,更是他们制定对华政策重要咨询对象之一。每遇重大的问题,他们均请中心的专家发表意见,或电视讨论,或专题研讨。中心的出版物受到一些主要国家的决策和研究部门、以及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的关注与重视。美国国务院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梅乐斯和李可柔来信称,中心的英文刊物填补了北美中国问题研究的空白。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余英时认为,中心的中英文刊物“不落恒蹊,风格清新,在西方别树一格”。中心还与美国国务院、美国企业研究所、美国和平研究所和一些著名大学(如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南加州大学等)共同举办了各种研讨会并合作出版专著。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主任黎安友教授称赞中心是在美国的中国人组织中最有成效的一个。最近,美国美中关系委员会的出版物把中心作为在美国的中国组织的研究机构之代表,作了介绍。 

2.1.4 制度规范与资金来源 

    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具有良好的制度、规则和程序,项目审批、资金使用、论文评审、人事变动、日常工作均有完善的运作。中心在1992年初取得美国非盈利组织免税帐号后,所有财务收支均经美国专业会计事务所审核,财务报告除定期报送美国联邦税务局外、还依法在中心所在地新泽西州公开登报、以备民众查询。 

    中心成立以来,各项活动经费主要来自关心中国问题的各界人士、企业、基金会、政策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的捐款,或他们对中心的具体项目的资助。因中心系在美国注册的免税组织,美国任何向中心捐款的个人或组织均享有美国联邦政府的免税待遇。 

2.2 项目组织人员和研究人员 

    这个超大型总体研究项目是在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执行局主席陈一谘教授直接领导下、由中心的研究与发展委员会组织并实施的。总体研究项目的具体负责人为中心研究与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田国强教授、副主任委员兼项目主任洪朝辉教授。总体研究项目中十二个领域的协调人分别为:张欣教授(经济)、吴国光博士(政治)、陈科文博士和程晓农博士候选人(社会)、王希和季卫东教授及齐海滨博士候选人(法律)、殷鼎和徐明旭教授(民族)、胡继旋教授和林冈博士候选人(两岸关系)、陈奎德博士(文化)、戎雪兰教授(教育)、王亚新教授(科技管理)、武业钢博士(环保)、陈闽和张明教授(国防)及于滨教授(外交)。 

    高质量的研究人员是本研究项目的灵魂与保证。研究人员的选择大体上按指定与招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心的“研究与发展委员会”协助各协调人对各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公开招标,招标对象以中心现有的三百多位研究员为主,也向中外各界学者、专家开放,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目前参与本总体研究项目的人员来自世界各地知名大学与研究单位、中国大陆的政府政策研究机构、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中南财大等中国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